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对钱的感情有多「复杂」?
经济学是否用钱作为评价标准?
是不是有的时候,钱的激励反而会有副作用?比如,人们为了表达感情更喜欢送礼物而不是钱(现在似乎不是了)
经济学怎么看待,人和钱的关系?有哪些理论或者研究?
是不是有的时候,钱的激励反而会有副作用?比如,人们为了表达感情更喜欢送礼物而不是钱(现在似乎不是了)
经济学怎么看待,人和钱的关系?有哪些理论或者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陈茁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506505/answer/59168281
来源:知乎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陈茁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506505/answer/59168281
来源:知乎
人和钱的关系,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主流经济学当然认为“钱越多越好”,在效用理论的框架里,最经典的问题就是这样的:
这里,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是商品的价格,是消费者的财富。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的解写成,那么我们有一个叫做间接效用函数(indirect utility function)的东西,它是
在这里,微观经济学有这样一个定理,如果所有的商品都是“good”,也就是说,多比少好,那么间接效用函数就是财富的增函数,换言之,更多的钱总是更好,有更多的钱做激励也总是更好。
但是……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故事: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家长接孩子总是有大规模的迟到现象,导致了幼儿园阿姨们没法按时下班。于是,幼儿园制定了这样一个政策:如果家长来得早,幼儿园就给家长一部分金钱作为奖励。
按照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条,“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家长在新政之下迟到的机会成本上升,因为迟到相当于放弃了赢钱,因此迟到会变少。多么简单!
可现实呢?家长们来得更晚了。
这个故事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把别人想得最坏,往往得到最坏的结果。要知道,西方的民主制度就是建立在假定别人是坏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处处提防政治家钻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的机会。可是,如果上面幼儿园里的故事成立,那么,想尽方法提防别人,反而不如信任别人更有利。
这个故事,在技术上,可以被一个叫做“心理博弈”(psychological game)的东西解释,我的一位今年刚刚毕业的学长,在2013年的《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这方面的综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在心理博弈中,你的效用不止决定于你得到了多少财富,也取决于你获得这些财富的那个纳什均衡中,你对“别人是怎么对待你的”这个问题的信念。在幼儿园的例子中,家长因为激励而早来,这个均衡中,家长不得不相信“幼儿园将家长视作了‘为了钱才早来的懒汉’”。如果这种痛苦足够强烈,家长就会拒绝早来。
说白了,这就是节操和钱之间的权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些东西钱是买不到的。很多时候,节操可以换钱,但钱不能换节操,节操没有市场,也就只有成本,但没有价格,因为,价格是市场显示出的成本。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有这样的性质: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挣钱,但钱不能换这些东西。权力、健康、道德(参考刘备和宋江)、乐观的性格、对个人能力的自信,在某些社会形态下都可以通过消耗它们帮助我们挣钱,但是,反过来,钱不能换到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消耗品,是广义的资本,但是,却不一定能通过可以交换的实物资本得以补充。
如果这些东西并不影响你的效用,也就是,你只在乎你能买到什么,那么你应该会尽你所能把这些东西兑换成钱。没有政治理想的贪官、冒着巨大健康损失挣钱养家的工人、一心做道德秀的“伪君子”,迟早都会将自己手里的权力、健康和道德形象兑换成消费品。
但是,如果这些东西直接影响了效用,比如当人有绝对的道德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行为操守,那么,钱就不是越多越好了。
举个例子:Tirole有一篇叫做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的文章,在一个组织中,经理用钱激励员工,并不能够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因为外部激励(钱)会挤出内部激励,如果员工比经理更清楚工作的难度(hidden information),这种副作用就会显现。
Tirole在那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面的一段话:
前几天我一位在打CBA的朋友搞了一个篮球训练营,一堂训练课中那哥们儿想到了一个坏点子,给打赢了的一方发钱。他自己的解释是:“要让他们知道,打球是能赚钱的。”结果呢,那个训练营后面几天,学员们不给钱不好好打了!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在这方面,经济学研究借鉴了很多管理学方面的工作。在Camerer大神写在《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这本书中的那篇行为组织经济学中,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得到了很好的综述,选择性地摘录如下:
在这一段研究综述当中,Camerer提到的“补偿性差异”,就恰恰起源于货币财富与某些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因素之间的不可兑换性:工作的成就或者压力,很难被货币收入的提升所补偿,因此,人们宁可放弃一部分财富来换取这些东西。
总结:在一个只有财富能够购买的“商品”,没有其他东西的理想经济世界当中,财富越多越好,可如果其他东西产生影响(现实确是如此),那么钱未必是越多越好。
这里,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是商品的价格,是消费者的财富。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的解写成,那么我们有一个叫做间接效用函数(indirect utility function)的东西,它是
在这里,微观经济学有这样一个定理,如果所有的商品都是“good”,也就是说,多比少好,那么间接效用函数就是财富的增函数,换言之,更多的钱总是更好,有更多的钱做激励也总是更好。
但是……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故事: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家长接孩子总是有大规模的迟到现象,导致了幼儿园阿姨们没法按时下班。于是,幼儿园制定了这样一个政策:如果家长来得早,幼儿园就给家长一部分金钱作为奖励。
按照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条,“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家长在新政之下迟到的机会成本上升,因为迟到相当于放弃了赢钱,因此迟到会变少。多么简单!
可现实呢?家长们来得更晚了。
这个故事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把别人想得最坏,往往得到最坏的结果。要知道,西方的民主制度就是建立在假定别人是坏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处处提防政治家钻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的机会。可是,如果上面幼儿园里的故事成立,那么,想尽方法提防别人,反而不如信任别人更有利。
这个故事,在技术上,可以被一个叫做“心理博弈”(psychological game)的东西解释,我的一位今年刚刚毕业的学长,在2013年的《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这方面的综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在心理博弈中,你的效用不止决定于你得到了多少财富,也取决于你获得这些财富的那个纳什均衡中,你对“别人是怎么对待你的”这个问题的信念。在幼儿园的例子中,家长因为激励而早来,这个均衡中,家长不得不相信“幼儿园将家长视作了‘为了钱才早来的懒汉’”。如果这种痛苦足够强烈,家长就会拒绝早来。
说白了,这就是节操和钱之间的权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些东西钱是买不到的。很多时候,节操可以换钱,但钱不能换节操,节操没有市场,也就只有成本,但没有价格,因为,价格是市场显示出的成本。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有这样的性质: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挣钱,但钱不能换这些东西。权力、健康、道德(参考刘备和宋江)、乐观的性格、对个人能力的自信,在某些社会形态下都可以通过消耗它们帮助我们挣钱,但是,反过来,钱不能换到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消耗品,是广义的资本,但是,却不一定能通过可以交换的实物资本得以补充。
如果这些东西并不影响你的效用,也就是,你只在乎你能买到什么,那么你应该会尽你所能把这些东西兑换成钱。没有政治理想的贪官、冒着巨大健康损失挣钱养家的工人、一心做道德秀的“伪君子”,迟早都会将自己手里的权力、健康和道德形象兑换成消费品。
但是,如果这些东西直接影响了效用,比如当人有绝对的道德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行为操守,那么,钱就不是越多越好了。
举个例子:Tirole有一篇叫做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的文章,在一个组织中,经理用钱激励员工,并不能够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因为外部激励(钱)会挤出内部激励,如果员工比经理更清楚工作的难度(hidden information),这种副作用就会显现。
Tirole在那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面的一段话:
汤姆对自己说,这终归不是一个虚伪的世界。他发现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律,要让一个人垂涎一个东西,只需要让这个东西难以得到就可以了。如果他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比如说这本书的作者,他一定能总结出来:工作包含了所有人有义务做的东西,游戏包含了所有人没有义务做的东西,仅此而已。个中缘由,都在其中。
前几天我一位在打CBA的朋友搞了一个篮球训练营,一堂训练课中那哥们儿想到了一个坏点子,给打赢了的一方发钱。他自己的解释是:“要让他们知道,打球是能赚钱的。”结果呢,那个训练营后面几天,学员们不给钱不好好打了!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在这方面,经济学研究借鉴了很多管理学方面的工作。在Camerer大神写在《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这本书中的那篇行为组织经济学中,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得到了很好的综述,选择性地摘录如下:
在这一段研究综述当中,Camerer提到的“补偿性差异”,就恰恰起源于货币财富与某些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因素之间的不可兑换性:工作的成就或者压力,很难被货币收入的提升所补偿,因此,人们宁可放弃一部分财富来换取这些东西。
总结:在一个只有财富能够购买的“商品”,没有其他东西的理想经济世界当中,财富越多越好,可如果其他东西产生影响(现实确是如此),那么钱未必是越多越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